姜夔词研究的文献综述
1、课题背景
姜夔,字尧章,一字石帚,号白石道人,鄱阳(今江西鄱阳)人。父噩,曾任湖北汉阳县知县,故而白石幼年随宦,往来于汉阳二十多年。二十多岁时,为谋生计,出游扬州、合肥江淮一带。淳熙十三年(1186),他在湖南遇见千岩老人萧德藻,得其赏识,娶了他的侄女,受杨万里赏识,寓居于湖州。又与苏州范成大结交。后萧德藻因病随子离开湖州,白石则迁居杭州,靠好友张鎡、张鉴接济为生。张鉴怜惜他清贫,“欲输资以拜爵”“又欲割锡山之膏腴以养其山林无用之身”,白石都辞谢不受。张鉴亡故以后,白石生计日绌,晚年又遇临安大火,住所被焚,颠沛流离,辗转于杭、湖之间,最终病逝于临安。
姜夔一生(1155?-1208?)经历了南宋高、孝、光、宁四个朝代。他二十岁到五十岁的主要创作期,正处在宋金讲和的阶段。这三十年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,朝野荒嬉,置国耻国仇于度外的年代。
公元1127年,钦宗弟赵构(即宋高宗)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,正式即位,改元建炎,建立了南宋政权。赵构畏敌如虎,与一味腐化的徽宗、一味投降的钦宗相比,他是一味逃跑——两年内接连南逃,直至渡海逃到温州,最后在临安(今杭州)定都,史称南渡。绍兴八年(1141),宋金书面达成《绍兴和议》。 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,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。
绍兴卅二年(1162)六月,五十六岁的高宗下诏退位,太子赵昚即位,是为孝宗。孝宗即位后,一度锐意进取,平反岳飞冤狱,起用主战人士,意在收复中原。隆庆元年(1163),宋军出兵北伐,无奈历时仅廿日就告失败。隆兴二年(1164)十二月,宋金正式签定和议,史称隆兴和议(又名乾道和议)。孝宗让位于其子光宗赵惇。孝宗去世次年,光宗的儿子赵扩即位,是为宁宗,改元庆元。
宋金第一次和议中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。但次年金人毁约,出兵取河南、陕西。绍兴十一年,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。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(今陕西宝鸡市西南)及秦岭以南,自古属于南方的江淮一带成为了南宋政权与金接壤的界线,昔日繁华,都已成断壁残垣。无怪姜夔淳熙三年过扬州时,怆然而作“黍离之悲”的《扬州慢》(淮左名都)了。朝廷的懦弱偏安,民族的悲怆耻辱,民众的颠沛流离是这个时代在文人们心灵中刻下的深痕,转印在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之中。姜夔的词亦如此。陈延焯《白雨斋词话》云:“南渡以后,国势日非。白石目击心伤,多于词中寄慨。”明写有“楼外冥冥,江皋隐隐,认得征西路。中原生聚,神京耆老,南望长淮金鼓”(《永遇乐》(云鬲迷楼)),暗喻有题武昌安远楼的“新翻胡部曲,听毡幕、元戎歌吹。层楼高峙,香槛曲萦红,檐牙飞翠”(《翠楼吟》(月冷龙沙))的暗讽,又有“候馆迎秋,离宫吊月,别有伤心无数”(《齐天乐》(庾郎先自吟愁赋))的“寄托遥深”,都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感伤与忧虑。
自柳永变雅为俗以来,词坛上一直都是雅俗并存。到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,力求醇雅清俊,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,又加上他独特的词风与诗法入词的变革,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,在婉约词与豪放词之外别立“清刚”一宗,自成一派。
- 研究综述
①南宋至1949
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,课题毕业论文、任务书、外文翻译、程序设计、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。